2006年2月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二版: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丝竹声声中洗涤灵魂
本报记者 蔡亮/文 陈立波/摄

  手臂轻颤,手指轻动,一曲《二泉映月》,如泣如诉。
  “这首曲子刚练的,还有好几个地方都把握不好。”放下二胡,徐又莱一本正经地说。
  是的,对于他这样一个之前从未摸过二胡的服刑人员来说,已经很不容易了。“我还不行。咱们乐队里面,老胡的笛子很不错,老李的扬琴也很好。”徐又莱笑着说。
  他所说的乐队,是浙江第二监狱服刑人员民乐队。

  监狱成立民乐队
  为了使服刑人员更好地改造,二监于2002年成立了民乐队。但事实上,乐队成员的挑选、训练和演出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。二监教育改造科科长胡朝阳告诉记者,当时监狱只是想让在服刑人员间多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,就提供了一些民族乐器供服刑人员弹奏,没想到此举却很受欢迎。
  徐又莱告诉记者,2001年入监后,自己一度很郁闷,不知道服刑之路该怎么走。当时他所在的监区有一名服刑人员二胡拉得很好,闲暇之余拉上一曲,经常能吸引包括徐又莱在内的不少服刑人员。听得久了,徐又莱也开始喜欢上二胡那特有的韵味。
  乐队的另一位成员胡传与徐又莱的情况有些不同。“我是在外面就会吹笛子,但只会一些皮毛。到了这里以后,我就开始重操旧业了。”胡传托家里人给他捎来了笛子,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。
  见民乐受到了服刑人员的喜爱,监狱专门安排了一名曾在剧团工作的服刑人员作为民乐教师,帮助其他人掌握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。在他的带动下,徐又莱等人开始比较系统的学习民乐的演奏技法,水平提升很快。监狱决定把徐又莱等人组织起来,成立一支服刑人员民乐队。

  队员苦练成行家
  俗话说: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大伙对民乐演奏都逐渐入了门,但想要进一步提高,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实践。“民乐的演奏很讲技巧,起先我们都没找到窍门,练得很累。”胡传说,一开始练习时,因为没找到用气的窍门,吹的时间稍长一些,就头晕的不行,腮帮子发麻。“有时候恨不得把笛子折了。”
  徐又莱的二胡练得更辛苦。他介绍说,二胡的技巧很多,什么滑音、顿弓、快弓,都需要手臂、手指间的配合来完成,十分困难。“就拿快弓来说吧,需要大臂端正不动,小臂要像蛇游一样晃动,才能拉出效果。再比如滑音,要一下子从高音滑到低音,如果手臂动作控制不好,声音马上就走样或者不到位。”徐又莱的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,这都是长期练习的结果。“有段时间,手指上练的都是血泡,拿起二胡就疼。拉的时候血泡破了,慢慢就结成茧。现在怎么样都不会再出血泡了。”徐又莱笑着说。
  为了检验民乐教学的效果,2002年二监的春节晚会上,几位乐友共同登台演奏了一曲《牧民新歌》。“第一次上台,大家心里都没底,紧张得很。”徐又莱说。但是当演出开始后,大伙全都镇静下来,把平时苦练的技艺展示了出来。演出结束时,全场掌声雷动。

  民乐成囚子新宠
  打这以后,几位民乐演奏者俨然成了二监服刑人员中的“明星”。徐又莱等人平时在寝室里练习时,经常能吸引大批服刑人员前来聆听。“大伙都很爱听,有意思的是,有人还要点歌,点名要我们演奏什么曲目。有的人还会跟着演奏一起唱,气氛很融洽。”胡传说。一些服刑人员还提出也要学习民乐,民乐成了服刑人员日常文化生活的“新宠”。
  提到民乐队给服刑人员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,服刑人员陈勇兴奋地说:“民乐队带来的最大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。一是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,二是能够陶冶情操,三是能够提升文化品位。”他说,以前空闲下来,服刑人员通常都是打打牌、下下棋、看看电视,比较单调。而现在只要民乐队的队员一开始练习,大伙就围上去听,不少人还跟着学,有人为此特意去购买了各种民乐乐器。“这说明服刑人员对这个是认可的,也很喜欢,这是一种文化品位的提升。”
  几年下来,民乐队规模越来越大,从当初的三四个人扩展到现在的十几个成员,乐器种类也由以前的扬琴、笛子、二胡增加到如今的板胡、中胡、三弦、琵琶等一应俱全。乐队水平越来越高,演奏的曲目也不断增加。监狱举行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中,都能见到民乐队的身影。“你看,什么《采茶舞曲》、《江河水》这样的名曲,还有像《新生畅想曲》这样我们自己谱写的曲子,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。其中不少节目都获过奖。我们几个也都得到了减刑的奖励。”徐又莱高兴地说,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把民乐队的规模再扩大一些,成为二监监狱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排头兵。